有一个人站在一个房间中,房间里没有窗户也没有任何可以看到外面的设备,但他知道自己在南半球。那么,他是如何知道自己在南半球的呢? |
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影子是朝北的。在南半球,太阳会从北方照射,所以他的影子就会指向北方。
|
三个人同时吃了一碗面,为什么只有一个人被烫到? |
因为另外两个人是假的!
|
什么东西一触摸就热,放开就凉? |
开关按钮。
|
月亮为什么会哭? |
因为它在天上看到地球上的人们都在吃月饼,而它却吃不到。
|
有一个人站在一座桥上,眺望着下面的河流。突然,他感到非常渴望喝水,但他没有任何容器可以装水。他该如何解渴? |
他可以弯下身子,用手捧起河水喝。
|
什么时候你越爱一个人,他却越离你远去? |
当你迈开双腿追他的时候,他正在骑自行车离你越来越远。
|
一个人在某日上午从A城出发,骑自行车向B城前进。途中发现轮胎出了问题,只好去附近的修车店修理。修理完毕后,他重新骑上自行车继续向B城前进。然而,当他到达B城时,却发现他的自行车消失了!他只好走路回到A城。为什么他在修理车的时候没发现自行车不见了呢? |
因为他的自行车沾满了泥巴,所以他在修理的时候并没有认出来。而当他到达B城时,自行车已经在修理后自己干了。
|
有一个人走进一个房间,看到一张桌子上有一个玻璃杯。他仔细观察了一下,然后立刻跑出了房间。为什么? |
因为桌子上的玻璃杯里装满了水,而房间正在发生火灾,他因此判断出这是个陷阱,立刻离开以保命。
|
什么东西越握得紧,离你越远? |
气息
|
什么东西越吃越饿? |
筷子
|
有一个人整天都在家里工作,但却从来不上班,是怎么回事? |
他是家里的保姆。
|
盲人摸象 |
每个人对待问题的角度和观点不同,所以会有不同的答案。有的人可能会说,盲人摸象是不可能摸到全貌的,只能摸到一部分;有的人可能会说,盲人可以通过触摸判断出象的特征和形状,虽然不知道整体是什么样子,但也能得到一些信息。所以,这个题目其实是在引导我们思考问题时要换位思考,多角度审视,用心去感知事物的本质。
|
有四个姐妹,她们的名字分别是星期一、星期二、星期三和星期四。她们不是周一到周四出生的,而是分别在周五、周六、周日和周一出生。那么,谁是星期一? |
星期二是星期一。因为题目中的姐妹名字只是代表出生的顺序,并不与实际的星期几对应。所以星期二出生,即使名字是星期一。
|
一只鸭子游泳过河,却没湿到一根羽毛,为什么? |
因为它游的是害虫的河。
|
四个人同时下跳各自的蛋糕,并且都没有把蛋糕碰破,为什么? |
因为他们下跳的是自己的脚下蛋糕。
|
有一座桥,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,两边分别有两个岗哨,一个岗哨只能容纳一人。现在有一辆车要从一端开到另一端,但车的驾驶员不会开车,也不会游泳。请问,如何才能让车顺利通过桥? |
将车开到桥中间停下,驾驶员下车,然后他和其中一个岗哨交换位置,让岗哨开车通过桥,再将岗哨送回原来的位置,驾驶员再开车通过桥。
|
一个人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,只有一盏小小的蜡烛,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帮助他。他只能用手,以及蜡烛的火来寻找出口。他应该先做什么才能最快找到出口? |
他应该先点燃蜡烛的火,然后用蜡烛的火来观察房间的四周,寻找出口的线索。
|
一只青蛙掉进了深井里,深井高10米,青蛙每次能往上跳3米,但又会下滑2米。问青蛙需要多少次跳跃才能跳出井口? |
青蛙需要7次跳跃才能跳出井口。第一次跳3米,第二次跳3米,第三次跳3米,第四次跳3米,第五次跳3米,第六次跳3米,第七次跳1米。这时青蛙跳出了井口。
|
一座桥上有5个人,每个人都要过桥,但桥每次只能容纳2个人一起过去,且必须有手电筒。桥上只有一个手电筒,过桥的速度各不相同,他们分别需要1、2、5、10和15分钟。他们必须在17分钟内都通过桥,否则桥会坍塌。请问他们应该如何安全地过桥? |
首先,第1和第2个人一起过桥,花费时间为2分钟。然后,第1个人拿着手电筒返回原地,花费时间为1分钟。接下来,第5个人和第10个人一起过桥,花费时间为15分钟。第2个人拿着手电筒返回原地,花费时间为2分钟。最后,第1个人和第2个人一起过桥,花费时间为2分钟。总共花费的时间为2 + 1 + 15 + 2 + 2 = 22分钟,超过了17分钟,所以这个答案不正确。
|
一个人从10楼往下跳,每跳一层反弹回上一层的一半高度,最后落到第几层? |
这个人永远不会落到任何一层,因为每次反弹的高度都会趋近于0,形成无限逼近,所以他永远都不会触地。
|
一只鸟每天都从北方飞到南方,为什么它每天都感觉非常疲惫? |
因为它每天都飞来飞去,从来没有休息啊!
|
一只蚱蜢能跳多高? |
蚱蜢能跳得比自己高,因为它会跳起来。
|
有一个人,他每天都在家里工作,但他从不用电脑、手机或任何其他电子设备。他靠什么工作? |
他是家庭裁缝,靠缝纫机工作。
|
身上有千斤重的东西却能轻松跳起,是什么? |
蚂蚁。
|